全國平菇產業技術研討會和滬川食用菌學科青年學術交流會于2024年6月14-16日在四川成都圓滿舉行。會議期間,河南農業大學申進文教授在主旨報告環節作了題為“我國平菇產業發展歷史、現狀及趨勢”的報告分享。
平菇,學名糙皮側耳,分類上屬擔子菌門、層菌綱、傘菌目、側耳科、側耳屬,是目前我國栽培量較大的食用菌。平菇肉厚質嫩、味道鮮美、營養豐富,同時還具有降血糖、降血脂、抗氧化和抗癌等功效,深受消費者喜愛。申進文教授首先闡述了平菇產業在我國的發展歷程,指出其種植范圍之廣,幾乎橫跨全國,從南國的海南到北國的黑龍江,從西陲的新疆到東海岸的福建,均有平菇的足跡。自然條件下平菇多于秋、冬、春簇生于楊、柳、槐、楓、榆、槭、構、櫟等樹的枯木或朽樁上。
從全球視角審視,平菇產業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從傳統的段木栽培向木屑栽培,再進一步邁向高效代料栽培的深刻變革。而中國平菇產業則在此基礎上,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,實現了從最初依賴闊葉樹倒木栽培,到木屑栽培、木屑瓶栽、棉籽殼生料栽培、棉籽殼袋栽,乃至創新性地采用玉米芯栽培的多元化轉型。
在品種競爭中,平菇以其獨特的魅力和穩定的產量脫穎而出。根據申進文教授展示的數據,我國食用菌產量最高的八大品種中,香菇以高達1295.48萬噸的產量傲居榜首,占據總產量的30.68%,成為引領行業的領頭羊。而平菇則以615.67萬噸的顯著產量緊隨其后,位列第三,占據食用菌總產量的14.58%,充分證明了其在食用菌產業中的重要地位與廣泛栽培價值。
在全球范圍內,平菇的生產國眾多,但中國以其近90%的全球產量份額穩居榜首,成為平菇生產的絕對主力軍。韓國、日本、印度尼西亞、泰國、印度、波蘭、匈牙利和德國等國家也是平菇的重要生產國,共同推動了全球平菇產業的繁榮發展。2022年,全球平菇市場規模更是達到了355.28億元人民幣,顯示出其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增長動力。在中國,平菇的栽培范圍之廣令人驚嘆,從北國的黑龍江漠河到南疆的海南???,從西陲的喀什到東極的撫遠,幾乎覆蓋了整個國家版圖。其中,山東、河南、河北等省份作為平菇的主產地,其產量與品質均處于行業領先地位。
值得一提的是,平菇的栽培模式在我國也是豐富多樣,包括生料栽培、發酵料栽培、熟料栽培、半熟料栽培等多種方式。平菇可以利用幾乎所有的農副產品下腳料栽培,包括棉籽殼、玉米芯、大豆秸、廢棉、玉米秸、麥秸、稻草、蓮籽殼、葵花籽殼、糠醛渣、工廠化杏鮑菇菌糠、工廠化金針菇菌糠、鋸木屑等等。申進文教授在此基礎上,推薦了幾種高產培養料配方:一是棉籽殼82%,麥麩15%,石灰2%,石膏1%,水適量。二是棉籽殼15.8%,玉米芯(大豆秸)63.2%,麥麩11%,大豆粕7%,石灰2%,石膏1%,水適量。三是棉籽殼15.8%,玉米芯47.4%,大豆秸15.8%,麥麩11%,大豆粕7%,石灰2%,石膏1%,水適量。
此外,申進文教授還對平菇產業進行了全面梳理與深刻洞察,揭示了其栽培設施的多樣性、品種的豐富性、菌種應用的趨勢變化以及產品市場的特點。
報告的尾聲,申進文教授對平菇產業的未來發展寄予了厚望,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建設性的建議。他強調,為了推動平菇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,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: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;重視平菇科研科普工作;優化栽培技術,提升產品質量;提升裝備水平,進行集約化生產;利用多樣氣候,進行周年化生產;開發平菇加工品,提升產品附加值;注重品牌建設,擴展銷售途徑。
據悉,本次會議由由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、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、中國菌物學會聯合主辦,中國菌物學會食用真菌專業委員會、易菇網承辦,中國農學會食用菌分會、河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、成都豐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協辦,對推動平菇產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,促進滬川食用菌學科青年學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。